塔亭卷——攸县银坑惜字亭
2013-12-23 10:10:08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颜洪 | 作者:刘正平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6115

  银坑惜字亭,亦称化字炉,遗址位于银坑的银坑村璜铺组。面朝奔流不息的金水河,背倚莽莽苍苍的虎形山。周边农舍栉比鳞次,聚居着大姚陈氏族人。左十丈许,立《旌表义士陈兆昺》牌坊。《大姚陈氏族谱》载:陈光昺生于乾隆甲辰(1787)年,卒于道光丁未(1846)年,屡捐银两、田租于建桥、修路、赈灾等。尤当县育婴堂因经济拮据濒临关闭之际,捐田六十亩,银一千多两,几乎倾其所有。时任攸邑知县孔宪典感于陈氏之功德,具文秉报于上,经层层转呈,奏于皇上,提请旌表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)正月,聖旨批复:赏银三十两,建好施乐善牌坊,彰其功德。牌坊所建之虎形山,属璜坑颍川堂陈氏产权,曾引发一场讼案。鉴于《聖旨》之至高无上,璜坑陈氏败诉。璜坑陈氏素以诗书传家,在邑内颇具名望,败诉后族中耆老合议,于牌坊之右建惜字亭,以示与璜铺陈氏抗衡。

  惜字亭建于何年已经失考,据当地多家族谱所记史料推算,大约在清道光甲辰至庚戌年间(1844~1850)。世代居于亭畔的陈雪葵、陈开元、陈三省等老人描述,亭设五层,呈六角形,高六米许。基座花岗岩砌造。基座以上,桐油拌石灰胶合雕有奇禽怪兽的青石板立竖。每层均造有荷花瓣状亭檐。瓣之尖,突雉尾状翘角,角上掛铜质风铃。风雨之中,叮当作响,似向世人警示。亭顶竖三剑。剑长丈余,直指苍穹。

  惜字亭竣工罢,拟在炉门旁刻联,于族内征集联语。陈氏家族人材济济,然巾帼不让须眉。时有一陈氏女子,年仅十五,大家闺秀,撰一联:“银钩铁画传柳体,坑儒焚书叹秦专。”联首藏名‘银坑’,别出心裁,韵味无穷,为众人折服,即刊于炉门。陈氏女后嫁皇图岭镇上彭家,民国五年(1916)去世。

  旧时尊字为神。民谚:“今生不敬字纸,来世即成瞎子。”凡有字之纸片,若剪、撕、丢、扔,或沾污,或写字残缺,均视为罪孽。璜坑陈氏公祠,长年雇人走村串户,收集字纸。亦有行善积德者充当义工,四下捡飘零之字纸,投炉焚化。

  惜字亭精美坚固,历一百多年完好如初,与《旌表义士陈兆昺》牌坊相映成趣,在攸邑传闻甚广。1966年秋,一场破“四旧”之风暴席卷全国,造反派勒令璜铺生产队立即拆毁惜字亭。“司令”曾某率一群人,携带铁锤、钢钎、十字镐,来砸牌坊,受阻未果,便搬来数十桶黑漆,遍浇牌坊,以出其心头之气。之后一不做二不休,率众来到惜字亭,立即将其砸倒。精美之石块,七零八落,被人先后搬走,或用作架水圳之桥,或用作洗衣、做砖之台板。现已荡然无存,不知去向。

  今人仅能见到的银坑化字炉的痕迹,便是堆放在一处的当年化字炉的部分花岗岩基脚石,这事源之于民间一则因果报应的传闻。当地一陈姓农民于1969年择址化字炉废墟上建房,殊料其所生长男先天性智障,次男先天性瘫痪,相继夭折,社会舆论皆疑字神显灵使然。出于传统迷信观念的压力,陈氏于1992年自动拆除占用化字炉地基所建的民房,把化字炉的基石从屋基下挖出来整整齐齐码放于一堆,焚香叩首“谢罪”。这便成了化字炉唯一留下的遗迹。

  县内原有化字塔即惜字亭不下数十处,现保存完好的除银坑化字炉,还有数座。一是黄丰桥严塘村土乐冲化字塔。塔高7米,呈六角形,步步高尖顶,砖石结构。在一米高临大路一面,有石拱门,内有炉膛,供焚烧字纸用,烟囱直通塔顶。拱门两旁有联云:“火候到乘时变化,文光冲趁势飞腾。”一是皇图岭镇龙和村兰塘惜字炉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建,六方五层葫芦顶,东侧二层开窗为炉口,左右阴刻楷书对联一副:“字迹重千斤,火候十分文光耀;石屏耸百仞,水江双口瑞气来。”一是市上坪巷口惜字炉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民国十一年(1922)重修。高4米,二层四面飞檐翘角,葫芦顶,红石砌成。炉两边亭联为“功宏锻炼文章府,势耸崇高富贵基”。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建的贺云伦公祠就在惜字亭旁,即为惜字亭联的“富贵基”。据老人称,惜字炉前原有一棵3人合抱的古楠木树,形态挺拔,树荫常绿,民国元年(1912)被雷击,次年发新枝,更加葱绿。2003年被洪水冲倒,今又发3米高的新枝。

  作者:刘正平

责编:颜洪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